为什么稳定币是区块链最佳落地赛道?

2025年9月18日,上海曼昆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刘红林律师应邀在沪港通Web3数字资产大会分享关于 全球稳定币监管趋势与合规化发展 ,本文为文字稿,部分内容有删减。

今天在会场见到了不少老朋友,非常开心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聊聊当前Web3行业里最热门的赛道和方向。

前面三位嘉宾主要聚焦在RWA赛道,以及如何解决新兴跨境融资或资产代币化的相关问题。不过今天我想从源头和大家聊一聊Web3,RWA为什么会出现,以及稳定币、跨境支付对整个Web3构建及合规探索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原因。

其实我站在这儿之前,我还在担心今天的一些话题的内容不能去做分享。但我看到刚才王会长已经谈到了十几年前朋友们买比特币的事情。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我们还是可以去和大家去做一些分享的。

我们都知道,比特币的白皮书是Web3的起点。泰晤士报曾报道称“英国财政大臣又一次站在挽救银行的边缘”,这句话其实道破了比特币的初心。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兴资产或货币,比特币想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去中心化系统,打破传统银行主导的支付体系。

然而走到2025年,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比特币的初心已然改变 它不再是当初设想的支付工具,也脱离了最初互联网货币体系的定位。如今的比特币,成为资本市场中的另类投资标的,甚至成为部分国家的战略储备资产。对高净值人群而言,它是资产配置中对抗风险的选择;对资本市场本身来说,它成了大量ETF产品的底层支撑资产。

从去中心化支付工具到另类投资品,比特币的核心定位虽已转变,但它背后 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从未褪色 。特别是将其应用于跨境结算与传递时,其效率与便捷性,即便在今天仍是传统金融体系难以比拟的。

稳定币接棒比特币支付使命

那比特币没完成的支付使命,谁接过来了?答案就是稳定币。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值大概在2700亿美金,其中60%来自Tether(USDT)这家公司。行业内的伙伴都非常清楚它的运行逻辑,用大白话讲是货币/存款的积分块,就像 “1:1 兑换的数字积分”,你拿1块钱(无论是人民币还是美元)存到上市公司,上市公司就给你发行1个对应面额的积分,这个积分能在链上自由使用和兑换,哪天你不想用了再赎回。底层逻辑靠的就是区块链高效存储和资产转移技术,但它和比特币有着本质区别:比特币是完全去中心化的,你握有私钥,就真正拥有这份资产;但稳定币不一样,本质是商业服务,哪怕你有私钥,对应的资产也未必完全归你,发行方比如Tether是有能力冻结你的资产的。

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昨天刚发生的真实案例:有个网友找我求助,他的链上钱包曾收到过10万USDT的涉灰资金,结果整个钱包里100万USDT 都被冻结了。这种情况比传统银行麻烦多了,如果是银行,你还能找客户经理沟通解冻,但面对全球执法机构,他这冻结的100万资产至少要等半年才可能有实质性推进。也正是因为存在这类金融安全的风险, 国香港地区才会重点推进稳定币合规,国家层面也高度关注稳定币的发行监管

稳定币为啥能火?

可能有人会问稳定币为什么能在十几年里发展这么快?2024年它的交易量甚至超过了Visa, 核心原因就两个字:效率 我给大家举两个亲身经历的例子:前段时间我从内地银行卡往香港同名下的银行卡转钱,足足等了两天才到账;后来又查了查支付宝的跨境转账,最低手续费要100元人民币,哪怕只转1万块,也得掏这100块。传统跨境支付里,“T+1 到账”“几十美金手续费” 都是常态。

但在区块链世界里呢?不管你转0.1美金还是10万美金,主流公链基本能在一两分钟内到账,成本还极低,BSC链甚至能做到零手续费,其他主流公链也只要0.03美金左右。单从交易成本和效率来看,稳定币比传统支付至少提升了十倍。所以站在行业和产业视角,2025年Web3最具现实商业价值的应用,稳定币绝对是绕不开的赛道。

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 稳定币在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渗透速度,反而比欧美更快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,我们跳过了台式PC时代,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。为什么?因为当年很多人买不起电脑、不想拉网线觉得拉网线很麻烦,但小米等厂商把智能手机价格压到1000元以内,直接降低了移动互联网的门槛,让普通人一下子变成了互联网用户。这就是产业跃迁。

稳定币也是如此,像中国和欧美的现代金融服务和设施太方便了,大家没有迫切的变革需求;但在非洲、南美、东南亚这些金融设施落后的地区,稳定币却成为了非常友好的选择。当地没有便捷的跨境支付,甚至全球有17亿人没有银行账户,稳定币直接解决了他们的金融普惠问题。就像我们去中亚、南美旅游时,看到当地小商贩和服务员都挂着 “欢迎使用USDT/USDC” 的牌子。对他们来说,稳定币是全球通用、无贬值风险的货币,既是支付工具,也是资产保值的选择。Tether创始人在去年的采访里曾就提到,他们其实非常关注这样的“非主流市场”,全球近20亿的人口,都需要依靠Tether这样的公司提供支付解决方案。所以从金融普惠的角度来看,稳定币和加密货币支付是全球视野里非常重要的支付环节。

加密货币的终极用户或许是AI

当然,在Web3的世界,有大量诸如DeFi之类的应用场景,而这类场景需要依托具备可编程特性的虚拟货币提供支持。最近,我们正与众多AI领域的合作伙伴展开深入交流,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,加密货币真正的核心用户,或者说能够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核心用户,不是我们这样活生生的自然人,而是AI。

为什么这么说?过去十几年加密货币没大规模普及,核心痛点是用户体验太差。要记私钥、搞授权、看一堆看不懂的智能合约,对普通人太不友好。但AI不一样,它反而能精准适配加密货币的可编程性和复杂性。我们常调侃 “左拥AI、右抱Web3”,下一代互联网(Web3.0)的核心,其实就是AI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。这一点,和刚刚各位嘉宾的分享不谋而合。

稳定币价值曾被大大低估

国内投资机构和从业者感受到稳定币的热度,大概是从今年6月开始的。5月底香港通过稳定币相关条例,6月初 Circle 上市,不到一个月,Circle的股价翻了十倍。这时候大家才发现,早在2015年,百度、光大还有上海的万象这些机构就已经布局了Circle稳定币相关投资,原来这个赛道的价值曾被大大低估了。所以今年6、7两个月,我跑了很多券商、银行和资管公司,和他们聊全球稳定币的商业逻辑、产业链机会,大家都在关注这个赛道里的投资窗口,毕竟跨境支付领域,稳定币的优势太明显了。

从商业价值来看,稳定币的盈利模式已经非常清晰且利润空间也很可观。比如Tehter这样的稳定币发行方,去年全年利润137亿美元,员工却不到200 人;反观传统支付巨头Visa,全球3万多名员工,去年利润197亿美元。按这个趋势,我们预估2025年稳定币的整体利润很可能反超Visa。也正因如此,Visa这类传统金融机构现在都在主动布局加密货币,甚至会官方参展Web3 相关大会。

稳定币发展有波折

当然,稳定币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这十几年里,我们见过货币抵押型稳定币(比如用银行存款或债券发行),见过以太坊上超额抵押稳定币,也见过曾经爆火但最终崩塌的算法稳定币。直到2024-2025年,欧盟、美国、中国香港地区陆续出台可落地的合规方案,这个行业才真正走向主流、走向合规、走向商业落地。

现在 全球监管层对稳定币的风险防控也逐渐形成了共识 ,比如要求全额储备,独立托管。这样的要求并非无的放矢,此前就有案例表明,Tether的现金储备仅占3%,其余均为长期投资储备或者其他品类储备,更存在用户资金账户与其他交易所资金混同的情况,这些都属于可以看到的重大金融风险,所以我们也理解国际监管的一些态度和立场。从法律合规角度出发,我们通常会建议客户谨慎涉足算法稳定币。在当前监管框架下,这类产品很难获取合规牌照。另一类生息型稳定币同样面临合规难题,当用户持有生息型稳定币时,可以去享受美债或者底层资产产生的一些收益。去年年底,法国前议员推出过一个类似项目,虽在早期获得较高关注度,但不到三个月便陷入死亡螺旋,这类产品在合规层面同样难以获得认可。这也是香港与美国均将稳定币定义为支付工具而非投资产品的原因,其核心目的就在于防控风险。

创业者别慌,产业链有蓝海

这里也要给大家一个冷静的提醒:稳定币发行赛道,已经是巨头游戏。香港稳定币条例出台后,很多国内企业说要去申请发行资质,但香港监管层也明确提示要冷静,表明稳定币没有投资价值。但是我不认为稳定币没有投资价值,加密玩家如果投资稳定币,至少打败了80%的投资者。为什么呢,因为至少本金没有亏损避免了巨额的波动。当然这是我们的调侃,但确实现在能做稳定币发行的,都是渣打银行、蚂蚁、京东、这样的商业巨头。 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创业者没机会,稳定币产业链里,资产托管、应用场景服务都是蓝海

比如有专门做游戏行业稳定币加密支付解决方案的,还有做跨境发薪支付解决方案的,有做法币和加密货币通道的,有做B2B跨境收单的,或者围绕个人客户做加密货币银行卡创业的,Web3还是有大量商业机会可以关注的:

  • 在B2B跨境收单领域 ,传统银行账户的基础上新增加密货币收款渠道, 使商户可接收加密货币,并在账户内直接完成兑换。这是加密货币技术的典型应用,且用户在操作层面完全无感。目前,国内前十大跨境支付机构均在香港、新加坡积极布局相关业务。

  • 另一种路径是以PayPal为典型代表 对PayPal的商户及用户而言,只需使用当地法币付款,而本土服务商则会在该网络内直接将法币兑换为当地合规的稳定币。稳定币转入收款方账户后,再进一步兑换为收款方所在地区的法币,完成资金流转。

  • 面向个人客户的加密货币银行卡 (即常说的USDT卡),设计初衷是在满足用户使用USDT进行日常消费需求的同时,规避因虚拟货币交易导致银行卡冻结的风险。简单来说,就是在原有个人银行账户的基础上,额外叠加加密货币账户功能,用户可向账户充值USDT等加密货币,此后在全球线下场景消费时,即便只是在隔壁星巴克买一杯咖啡,只要出示支付宝或微信二维码付款,最终扣款的其实是账户内的加密货币。这是今年行业内热度极高的赛道之一,也是国内众多企业及创业者重点关注的领域。

最后,我们再回到RWA这个话题。我一直认为稳定币对于RWA来讲是非常之重要的,调侃将就是 没有稳定币的RWA都是耍流氓 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未来真正有价值的RWA,必须满足两个核心标准:

第一,业务数据要 “端到端上链” 如果一个RWA项目的数据没上链,你很难证明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,数据保真才是RWA的基础;

第二,要能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履约、自动分配 区块链的核心价值是 “可编程”“免信任”,只有让项目的运营利润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分配到权益持有者账户,才能大幅降低信任成本和运营成本。

现在香港的RWA模式还有个痛点:境外融资需要承诺8%-10%的收益,还要支付300-500万的服务费,这直接把中小微企业挡在了门外。但当稳定币合规落地、数据端到端上链、智能合约自动分配价值时,RWA才能真正突破融资局限,释放商业价值,这也是稳定币对RWA的核心支撑作用。

  • Related Posts

    下一轮加密货币周期的结构

    作者:arndxt;来源:X,@arndxt_xo;编译:S…

    美重启降息:大熔升持续 当如何布局?

    2025年9月17日,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(Fed)宣布将联邦…

    发表回复

   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    You Missed

    Coinbase:市场处于逢低买入模式 三个杠杆左右走向

    • jakiro
    • 22 9 月, 2025
    • 0 views
    Coinbase:市场处于逢低买入模式 三个杠杆左右走向

    Variant合伙人:我感到兴奋的四个加密创业方向

    • jakiro
    • 22 9 月, 2025
    • 0 views
    Variant合伙人:我感到兴奋的四个加密创业方向

    解读Pendle与Boros:将资金费率转化为DeFi衍生品

    • jakiro
    • 22 9 月, 2025
    • 0 views
    解读Pendle与Boros:将资金费率转化为DeFi衍生品

    Arthur Hayes谈为何抛售HYPE:HYPE的达摩克利斯之剑

    • jakiro
    • 22 9 月, 2025
    • 0 views
    Arthur Hayes谈为何抛售HYPE:HYPE的达摩克利斯之剑

    美元崩溃对比特币而言真的是好事吗?

    • jakiro
    • 22 9 月, 2025
    • 0 views
    美元崩溃对比特币而言真的是好事吗?

    下一轮加密货币周期的结构

    • jakiro
    • 22 9 月, 2025
    • 0 views
    下一轮加密货币周期的结构
    Home
    News
    School
    Search